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

婆婆的薑絲湯

我第一次聽到薑絲湯這道料理,是因為當時還不是阿娜答的凱告訴我,每次只要搭車從台北回宜蘭,他媽媽就會煮好一鍋薑絲湯等著,凱說:「真的每次喝都很好喝,妳以後一定要學起來!」我清楚記得他形容好喝的幸福模樣。 
     到底什麼是薑絲湯?後來我第一次跟著凱搭晚班火車去宜蘭家的時候,終於知道真面目。

  顧名思義,薑絲湯一定有薑絲,婆婆用的是大把大把切絲的嫩薑,但不僅僅是薑絲而已。材料還有大朵的鮮香菇、豆腐、素肉片(要加少許鹽、醬油先調味)、還有少不了的宜蘭蔥。 

    作法其實很簡單,肉片先川燙一下,然後一鍋水燒滾,加入肉片和香菇,等到煮沸,加適量鹽巴,關火之前再滴幾滴香油,喜歡辣的感覺還可以灑些胡椒,就可以了。 

    因為有大量薑絲,這道湯品可說是又香又暖。傳統中醫理論裡,食物分寒、涼、溫、熱的性質,料理時加性溫的生薑,可降低食物的寒涼性。薑有消除脹氣、紓解消化不良的幼纂A食用生冷、魚、肉等食物,生薑去腥、解毒、又助消化,是不錯的配角。 

    懂得創造美食的蘇東坡因為所貶的惠州之地,正好是盛產薑的地方,所以很懂得薑的好。東坡羹據說是用雙層鍋同時煮飯和菜湯,下層煮湯,用甘藍、蘿蔔、油菜和 薺菜,再加薑和生米,煮開後再將飯層擱在上面,使香氣和蒸氣均勻透入四方。煮魚的時候,東坡先生會先用冷水洗淨,再抹一層鹽,塞入甘藍嫩心於魚腹,加菊花 煎熬,秘訣在半熟時加幾片薑,再灑酒和醃蘿蔔,最後加些橘皮,趁熱上嶽遄A清香四溢。 

    我在想,如果中國菜限制用薑,大概會減色減香好幾分。 

     薑也可說是傳統醫學中標準的「肘後方」,不僅是廚房中不可少的配角,也能解決生活中釵h不適,例如: 吃薑糖或薑湯可以驅寒甚至預防感冒; 鮮薑汁據說還可以緩解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食後疼痛; 把薑母切片,在烤箱中烤熱或放於平底鍋中烘烤後,熱貼於太陽穴或關節疼痛處,則薑中的精油成分會隨熱滲入皮下組織,減輕疼痛,並促進關節腫痛消失。 

     我總覺得薑長相樸拙卻很親切,而薑絲湯既暖胃又暖心,則是我師承婆婆的入門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