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

我的大黃瓜情結

   很多人會煮的第一道菜,往往是下麵、煮荷包蛋之類,我的料理史卻是從大黃瓜(刺瓜仔)開始。 

    也忘了是四年級還是五年級的時候,那陣子媽媽的身體不是很好,小病不斷,體力很差,總是躺著休養,不是很有元氣,所以家裡的飯菜媽媽往往是煮一次,就用個 好幾嚏A雖然我會洗米用電鍋煮飯,熱個菜也沒有大問題,但是真要下廚還是差了一點。我們家有愛喝熱湯的「傳統」,一大碗新鮮現煮的美味湯品,真的是溫暖的 聯繫,偏偏那時候還沒有什麼康寶、美極的速食湯,頂多就是味王的「乾燥」紫菜湯,實在稱不上鮮美,所以那天媽媽說,冰箱裡有我最愛的大黃瓜,就來煮個鑲肉 大黃瓜湯吧。

   所以,我就依著媽媽的指示,先把豬絞肉(大約200公克吧!)加上蔥花,以及鹽、胡椒、麻油及少許調味,然後整個剁得更細,味道攪勻。 然後,把大黃瓜削皮,橫切成圓段,將每個圓段中的籽挖除,成為大黃瓜圈,再把適量的絞肉塞進去,露出的絞肉斷面沾抹上少許太白粉。
    媽媽那回沒有教我直接下湯做料理,是因為爸爸愛吃的方式比較不一樣。爸爸喜歡的是,把大黃瓜鑲肉一個一個用鋁箔紙包起來,放在蒸盤上,以大同電鍋炊蒸,老爸說:「這樣處理,不只會更入味,而且湯汁濃郁鮮美。」 
    雖然,我是廚房、臥室來回跑,媽媽說一步我做一步,成品還是很不錯,博得喝采,爸媽說我是是有些料理天份(呵呵,自己講起來都覺得臉紅。) 
    當然,不用電鍋蒸煮,大黃瓜鑲肉直接煮湯也成,有些人還會在絞肉裡面加蝦米、荸薺一起剁;就算不鑲肉清煮大黃瓜湯也好,總之,這道菜不難,也成了我的拿手菜之一,連原本不喜歡大黃瓜味道的老公也被馴服了。 
     我叫它大黃瓜,其實它的學名是胡瓜,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得買,富含維生素B、C、E,便宜又營養。中醫認為胡瓜性涼味甘、入肺、胃、大腸經,具清熱解毒、 利水消腫、降濕解壓的效果。根據媽媽的交代,挑胡瓜要挑果形完整飽滿,表皮青綠有白色果粉且刺疣多,色澤光亮,拿在手上要有沈甸甸的重量感,如果蒂頭出現 黃綠色就是不太新鮮了喔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